您好!欢迎来到一线生活-深圳论坛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手机扫描直接访问

南开最好的学生周恩来:10岁成家庭顶梁,留学一年为革命卖书回国

0
回复
182
查看
[复制链接]

8475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8743
发表于 2022-12-31 21: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世纪前后,国内局势动荡,外有强敌,内有革命,周恩来就生于这样的“黑暗时代”。
周总理除了是新中国建立时重要的国家领导人外,少年时还是一位人人交口称赞的学霸。国文第一,精通数学,南开最好的学生……这些都是对少年周恩来的评价。



少年周恩来
那时的封建家族,接受私塾教育、娶妻生子是那些“没落贵族”里的子孙通常的人生轨迹。

周恩来生于《红楼梦》中“贾府”一般的大家庭,却打破了末路衰败的命运。
在中国焦黑的土地上,他硬生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三位母亲

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县),历史上有名的人杰地灵之地。



西汉承受胯下之辱后成为军事家的韩信、西楚自刎乌江泪别乌骓的霸王项羽、明代写作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吴承恩、清朝鸦片战争时期抗英将领关天培……无数名人志士出生于此。
山阳县的周家更是历史悠久的名门望族,古有写作《爱莲说》的周敦颐,近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周树人。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就出生于此。

周恩来的父母亲两家都是师爷出身,历史上备受人敬重。
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是祖父周殿魁的长子,周恩来作为父亲的长子,自然而然也就成了长房长孙,这样的身份注定了他肩负着家庭的重担。



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
母亲人称万十二姑,是万家的第十二个女儿,读过五六年私塾,知书达理,美丽善良。由于家庭的影响,万十二姑从小活泼开朗,精明能干。
得此双亲,又在这样的家庭下长大,本该是一件幸事。可是,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像“贾府”一样,任何声名显赫的封建大家族都逃不过衰败的命运。

周恩来小名“大鸾”,鸾是一种跟凤凰并称的神鸟,周父、周母不仅名其为“鸾”,还冠之以“大”,可见在这个长子身上倾注了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有大出息,为家族和国家担一份力。
可就算是如此疼爱这个孩子,周恩来还是没能在父母的名下长大。



大鸾

按照封建伦理纲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周恩来最小的叔父周贻淦病危,无子无女,若是就这么驾鹤西去,不仅家族祭坛里立不了他的牌位,留下的寡妇陈氏在家中也会被人瞧不起。
就这样,在亲戚的建议下,深明大义的万十二姑忍痛把大鸾过继给了周贻淦和陈氏,一是为了冲喜消灾,一是为了免除无后之苦。
古今中外,都流传有继母虐待孩子的故事。不过,身为继子的大鸾不仅没受一点委屈。
继母陈氏是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父亲是清朝的秀才,自幼喜欢琴棋书画,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由于心情悲痛,经常闭门不出,这就有了大把的时间陪孩子。



生母万氏和继母陈氏
她把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了大鸾身上,这让周恩来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感受到了非常浓烈的母爱。
他从继母那里听了许多故事,接受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启蒙。

除去生母和继母,周恩来还有一位聘请的乳母蒋江氏。朴实的农民蒋江氏身上体现了劳动人们的勤劳节俭、行善积德的美德。在周恩来后期前往南开求学的日子里,蒋江氏还前往天津看望过他。
就这样,周恩来就有了三位不同意义上的母亲:生母、嗣母和乳母。



三位母亲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给了年少的周恩来很大影响,即使生母和嗣母去世得早,周恩来还是从她们身上继承了待人接物的谦和,也学到了广博的文学知识。
而乳母带他了解了广大贫苦农民悲惨的生活,为他后期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无产阶级和农民服务埋下了思想的种子。
步入学堂

5岁的时候,周恩来正式取学名恩来,字翔宇。他并非神童,担任总理后多次成功处理外交事务的背后,多少有少年时读书量大的功劳。



江苏省淮阴市
1904年,6岁的周恩来跟着父亲、生母、嗣母和弟弟一起搬到了清河县清江浦镇(今江苏省淮阴市)的外祖父万青选家。
虽然外祖父早在周恩来出生前便去世了,但给家族留下了一整个书房的书。

从8岁开始,周恩来就开始读《西游记》了,然后是《镜花缘》《水浒传》《三国演义》《盛世危言》《红楼梦》等小说。

私塾先生虽然教书,但讲的故事远没有小说中精彩,周恩来在8到10岁这两年,读了大量的外祖父的藏书。



可书填不饱肚子,家里财产渐薄。周恩来的生父胆小怕事、老实木讷,没什么挣钱的能力,微薄的薪水常常让家里入不敷出,还得借钱过日子。

外祖父的一大家子人又经常起纠纷,生母万十二姑就担起了照顾一大家子人、调节纠纷的责任。

一个女子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娘家和夫家的家庭都需要她一人来操持,纵使再精明强干,万十二姑的身体也一天天垮掉了。
1907年春天,周恩来9岁,万十二姑由于过度劳累、积劳成疾,加上内心愁苦,撒手人寰。



1908年夏天,10岁的周恩来又一次迎来了亲人离世的沉重打击,嗣母陈氏由于当时的不治之症肺痨,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世。
两位母亲相继离世,再加上父亲和伯父常年在外谋生,周恩来就成了一大家子人的顶梁柱。
年轻的周恩来深知,封建家庭好面子,没钱也要做样子,因此才一天天地衰败起来。他从10岁开始当家,知道生活的艰难,在照管家里柴米油盐的过程中锻炼了一些待人接物和生活的本领。
几十年后周恩来把年少时经历的苦难当作为未来做准备的锻炼,可当时年近10岁的他不过是个半大孩子,一个孩子照顾一群孩子,孩子能做什么?不过是典当家中财物,催债人来了就给人磕头,求人家宽限。



周总理的童年有过幸福,也有过孤助无援的困境,而这些反而都让他最终成长为一个温柔且坚定的人。

12岁那年,周恩来第一次站在了人生道路的岔路口,一条路通向未来的总理,另一条通向衰败与死亡。
那时的周恩来不知道两条路的结局是怎样,他只明白,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了。为了了解新的世界,他踏上了东北求学的旅程。

教育真的有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力量,现在是,以前也是。
多年后,总理在回忆时提到,若没有那次的离家,他会和家里的弟兄辈一样,悲剧收场。



周恩来母亲去世后,远在奉天(今辽宁)谋事的伯父周贻赓对这个长房长孙早有关注,听说了他的不幸遭遇,便写信邀他去东北生活。

周贻赓是周恩来的大伯父,在周恩来父亲兄弟四个人中,周贻赓见识最广,也最有能力,周恩来对这个大伯父甚是敬爱,二人常常书信往来。

大伯父膝下无子,一直欣赏周恩来的才华。周恩来收到信后,决定去东北闯荡一番。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东北奉天。按总理的话来讲,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四伯父周贻赓
从私塾教育到新式教育,从外祖父的书房到一衣带水的日本,少年周恩来走入了新世界的大门。年仅12岁,爱国救国的种子在周恩来的心中埋下了。
他初到东北,正值日本武力侵略与中共咫尺之隔的朝鲜,对战争的恐惧笼罩在每个东北人民的心头。
在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后改名东关模范学校)读书的日子里,看着乱世,嗣母给他讲过的爱国英雄的故事、高戈吴老师带他阅读的《革命军》《猛回头》《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革命书籍让他在那个国难当头的年代心情一刻也不能平静。



东关模范学校

这就有了课堂上老师提问读书是为了什么,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惊世回答。
第六两等学堂的老师很喜欢这个知书达礼的孩子。他各科成绩优秀、国文成绩尤其突出。
甚至国文老师在批作文时感慨万分地说,在他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这是见到的最好的学生。

能让一个资深老教师如此称赞,周恩来的国文水平可见一斑了。
周恩来10岁之前的生活,注定了他比别人多经历了一些事、多读了一些书,最终成为了他的“财富”。



辛亥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周恩来被革命志士的事迹感动,成为学校第一个剪辫子的人。
第二年,周恩来写作《奉天东关模范学院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他认为要使国家富强,必须从教育抓起,这也是他后来从南开毕业,东渡日本留学失利,又坚持深造的原因。
在文中他全面地分析了教育的职能和学生身上担负的使命,发出了学校培养促进国家发展之学生的呼吁。
14岁的周恩来已经清楚地明白了,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担当民族大任的青年。



周恩来在东北学习的三年时间里,不仅接受了新式教育,东北恶劣的环境和高粱米也让他锻炼了强健的体魄,为后来的革命塑造了良好的身体条件。
1913年春,周恩来随伯父搬到天津,正对知识和新思想如饥似渴的他首要任务就是报考南开学校。
学海无涯

严修和张伯苓这两位教育大家是当时南开学校的校长,他们的办学主张是东西教育结合。本着教育救国的理念,这所建于1904年的学校学风优良,管理也是十分严格。



严修

南开学校《第十次毕业同学录》中对周恩来的介绍是:

“善演讲,能文章,工行书。曾代表本班与学校辩论,于全校文试,夺得首席,习字比赛,复到其名,长于数学,往往于教授外另出新法,捷算赛速,两列前茅。”

文理俱佳,称一句天才真不过分。可若真说周恩来是天才,后天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由于学校秉持中西结合理念,入学考试极为严格,尤其对英语更加重视。乡镇出身的周恩来只能报班苦学英语。



临时抱佛脚不能弥补从小未进行英语学习的缺陷,成功考入南开学校后,他又花费了一整年的时间,每天早起,利用中午和晚上的课余时间苦学,终于从“苏北口音重”“英文非佳”到“英文相当好”的程度。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少年周恩来最不缺的就是学习新事物的勇气,他不浪费一分一秒,珍惜伯父给他的入学机会。
南开学校学费高昂,纵使是有稳定收入的伯父也无法轻松承担。好在周恩来凭借出色的个人能力,在第二学年获得免费学习的资格。要知道,这在私立学校中并不常见。
而他能得到这么多这么高的赞誉不但是因为学习成绩,也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现实生活中,班级里成绩优异的“学霸”,往往各方面都很优秀,深受老师和同学们喜爱。周恩来也不例外。

周恩来曾说过,人立足在世界上,不能像禽兽草木那样只为自己生活,必须依赖于公众的支持。而他尽心尽力为学校、为师生服务。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这段时间里,他除了学习之外,有很多其他的事情需要处理。

“别人都觉得做那些于己无利的事是愚蠢,但我却自得其乐。”



这也难怪同学们为他写了这样的评语:“君性情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

除此之外,1914年3月他还在校创办了“敬业乐群会”,由初期会员20多人发展到280人。

秉持“敬重学业,联络感情”的理念,敬业乐群会定期组织文娱活动,传播知识,联系师生情感;又多次组织会员走向社会,接触实际生活,得到校领导支持和师生的一致好评。
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良的成绩在南开学校毕业,并获得了“国文最佳者”的特别奖。



毕业证

“大江歌罢掉头东”,这是周恩来结束在南开中学的四年的学习生活后写下的诗歌,日本在中国的东面,与中国一衣带水。
1917年9月在老师和同学的资助下,周恩来踏上了东渡日本的轮船。
选择留学日本主要出于两个现实因素,主要因素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强起来了,中国国内仁人志士亟需救国之路。次要因素是财力有限,中日之间正好有免费留学的项目。

继英语之后,日语成了周恩来入学考试新的障碍,即使定下了“每天读书十三个多小时,睡觉七小时,其余事项三个半小时”的计划,周恩来的两次入学考试都以失败告终。
考试失利再加上三叔父周贻奎的去世给他带来的打击是巨大的,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日本留学时期的周恩来(左一)

可在日本备考的一年,他渐渐看清了日本军国主义道路的本质是武力、是侵略,这并不适合中国,也不正义。

1919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世界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让周恩来看到了新的救国希望。
于是在得知南开成立大学部的时候,他变卖藏书凑路费,毅然决然踏上了归国的旅途。



幼年丧母独撑大梁,十岁离家寄居人下,二十岁漂洋过海……这些都是少年周恩来的故事。
如果说某些不幸由天注定,那他后来的成就则全凭个人努力,他的经历也是时代的缩影。
1913年,20岁的毛主席写下《讲堂录》:“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立志走遍祖国河山。



青年毛主席
同年,24岁的李大钊远渡日本学习社会主义思想,回国后致力于宣传马克思主义,于1920年10月推动成立北京共产党,自此打开新中国的格局。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这些当初的爱国青年忧国忧民,立足于悲惨的过去,给了国家人民一片光明前景,他们的精神仍需延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免费联系电话

400-8855-271

客服QQ:2524604571

服务时间:周一到周日8:00-23:30

关注我们
  • 关注官方微信

  • 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