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深圳多个部门相继发布阶段性稳经济措施,覆盖工业、商贸、建设、快递、环卫、文体旅游、鼓励用工等多个领域。“七连发”!深圳密集推出阶段性稳经济措施 那么如何看待深圳稳经济“七连发”,开启“拼经济”模式?发布的系列措施有何亮点?对深圳2023年首季度的经济表现有何影响?针对这些热点问题,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院委兼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 深圳推出的利好措施 有助于增强信心、重启经济 Q.深圳开启“拼经济”模式,多部门推出阶段性利好措施,您对此有何观察?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院委兼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深圳作为创新城市,她是经济重镇,是开放的前哨,也是改革的先锋。深圳推出的系列政策非常重要,这对于增强信心、重启经济、稳固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包括促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深圳真抓实干,用真金白银来促增长。深圳实际上是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来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供给侧方面抓好制造业发展,包括基建投资一系列方面促进稳固产业链和供应链来迅速提升实体经济的活力。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从需求侧的三驾马车。无论是消费投资还是进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引擎,从消费端的各种补贴、消费券,包括旅游券的发放,展会的一些补贴等,在促进本地消费的同时吸引外来客源。 从投资端方面,无论是制造业、房地产业还是基建的三驾马车,包括生产性服务业,投资的增长都是在加力提效。投资的增长,包括生产恢复、客源增加,自然而然的进出口也会快速增长,经济会迅速的拉入到增长的轨道。 Q.深圳多部门发布系列措施,时间节点有何考量? 刘英:我认为,深圳系列政策发布的时间节点选得非常精准。今年既是党的二十大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关键年,更是疫情三年经济重启的关键年,是我们经济复苏的关键期。 从深圳来看,其实许多人“阳康”后很多企业都憋足了劲儿要马上开工,要准备大干一场。 深圳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补贴恰逢其时、及时准确到位,我们需要政府这只手及时唤醒经济。特别是深圳是以实体经济为主,以创新为主的一个城市,有大量的中小企业亟待政府的支持和帮扶。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两者相互密切配合,能够迅速帮助市场主体卡位和补位,提前布局投资和消费,让经济重回复苏增长的轨道。 深圳政府出手既快又准 而且有力度、执行快 Q.从提振个人、企业、市场信心的三个维度,您认为深圳此轮促经济措施有何亮点? 刘英:深圳政府出手既快又准,而且有力度,能够快速推进执行,可以拉动经济迅速步入增长的轨道。深圳的系列政策都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个方面是措施的精准性,深圳对于这样一系列国家需要、百姓急需的医疗器械产品,它的补贴力度之大,诚意之实都超乎我的想象,有的补贴超过了3,000万。 我认为,深圳真的是为市场主体着想,为国家着想,拿出真金白银真抓实干,让企业迅速扩大产能,拉动经济步入增长轨道。 再一个就是措施的人民性,这些措施非常细、非常准,而且还很到位,真正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每一件事都落实到人、落实到企业,能够直接促增长,比如对于新员工的补贴、快递员的补贴,这些深入民心的举措,能够在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的同时,让大家真正用力用心去促增长。 还有一个是措施的经济性,各种补贴从数百万到数千万不等,补贴的比例30%~50%不等。各种补贴、投资、消费展销、文旅方方面面,包括对在深过年不停工企业的补贴和个人的补贴等,这些不仅急市场主体之所急,解市场主体之所忧,而且让企业、员工都干劲十足。 为了促增长,当然是全市共同努力,能够迅速拉动经济步入增长的轨道。我认为深圳多部门的这些举措能够提振市场信心,给市场主体吃了“定心丸”,促进生产、稳定消费,同时也让企业更加用心投资,员工更安心工作,百姓更放心消费。 深圳发布的系列措施 给还尚处于寒冬的经济送上了春风 Q.您认为,这系列措施对深圳在2023年首季度的经济表现有何影响? 刘英:深圳的这些举措是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体现了以市场主体为本,从供给侧到需求侧,从投资到消费,从工人到快递员到员工,从制造业到展览业、文旅业,几乎方方面面各个行业都能够受到政府政策的利好。 所以,我感受到深圳经济的春天已经到来了。深圳市政府送现金实际上是在送温暖,而这些能够提振市场信心,给目前尚处于寒冬的经济送上了春风。 这样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能够激发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激发每一个市场主体的活力,从而激发深圳整个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动力,激发每一个深圳人包括企业的活力,从而提升市场信心,让深圳跑出“加速度”。 记者 : 唐萍 庞诗凡 |
一线QQ:2821046851⋅小黑屋⋅免责声明⋅一线生活-深圳论坛 ( 豫ICP备14009102号-1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