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资本市场迎来一件大事——中国、新加坡ETF互通产品来了。 12月30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与新加坡交易所同时举行“深交所-新交所ETF互通(简称深新ETF互通)开通仪式”,首对深新ETF互通双向产品在深新两所同步上市。 这意味着,中国和新加坡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取得新进展,双方合作将开启崭新篇章,对中国和新加坡的投资者而言,不断丰富的跨境产品种类,将提供更加多元化全球化的选择。 新加坡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4%;深圳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和桥头堡,近年来在推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方面不断先行先试,持续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当深圳遇上新加坡,在金融互联互通上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笔者认为,有两层含义值得注意: 一方面,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正越开越大,在资本市场扩大双向开放上,深圳必然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使命。 深新ETF互通的开通,正体现出当下深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各项部署,传递出经济向好发展的积极信号。 另一方面,深新双方都朝着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金融中心的目标不断发力。 前不久召开的深圳市委七届六次全会就强调,要聚焦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包括立足深圳特点,持续努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金融中心。 中国ETF“走出去” 和新加坡ETF“引进来” ETF是什么?作为全球投资者广泛参与的指数化投资工具,ETF具有透明度高、流动性强、费用率低等特点,交易便捷、品种丰富,对提升市场活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交所会同新交所稳步推进深新ETF互通项目,积极促成两地资产管理机构合作开发3只特色联接ETF产品: 30日上市的首对深新ETF互通双向产品包括:南方基金南方东英银河联昌富时亚太低碳精选ETF(QDII)(简称:亚太低碳ETF)、南方东英南方中证科创创业50指数ETF。此前,深新ETF互通下首只单向产品大华平安创业板ETF于11月14日在新交所上市,这是新加坡市场上市的首只跟踪创业板指数的ETF产品。 据介绍,在境内发行的亚太低碳ETF,既是首批深新ETF互通产品,也是首支亚太地区ETF首次覆盖了中国、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市场的优质资产,为内地投资者全球化投资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 内地投资者可以通过深交所间接投资新加坡市场的ETF产品,一键布局亚太低碳龙头公司,有利于进一步拓展跨境投资渠道,丰富跨境基金产品体系,满足内地投资者多样化的跨境投资和全球资产配置需求。 此外,在深新ETF互通机制下,南方中证科创创业50ETF输出至新加坡市场,实现中国ETF在海外的上市。 南方基金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产品官吴增涛表示,新加坡资本市场是一个面向全球投资者的开放市场,双创ETF在新加坡上市,将便利境外投资者借深新ETF互通机制,投资中国资产,分享中国新经济转型升级的投资机会,同时也将进一步提高中国指数及ETF产品的全球影响力,推动中国资管机构和资本市场国际化发展进程。 截至2022年11月底,中国资本市场上来自新加坡的合格境外投资者增加到78家,投资规模近1500亿元人民币。 对深圳有何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深新ETF互通的开通,是深圳与新加坡金融市场高质量合作的新成果,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 早在去年12月,深交所与新加坡交易所通过远程方式签署了关于深新ETF产品互通的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备忘录,双方将在推动ETF产品互通方面深化合作,持续做好筹备工作,支持中新市场机构合作开发ETF互通产品,为两国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跨境投资选择。 深新ETF双向互通产品从早有布局到今日落地,也从侧面展现出,近年来,深圳金融业对外开放更是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金融业是深圳重要的支柱产业,2021年深圳金融业以不到全市人口1%的从业人员实现了全市15%的GDP和24%的税收。 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双向发债、跨境双向本外币资金池、跨境双向股权投资、跨境资产转让、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六个跨境”稳步发展。 全国首家港资控股证券公司,首家港资控股公募基金,大湾区首家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入驻深圳。深港通、债券通、南向通、跨境理财通等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项目陆续落地。 深圳在推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方面不断先行先试,随着此次与新加坡的合作推进,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通过投资对方市场特色ETF产品,有效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聚集,拓展对外合作空间的同时,也在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主笔 / 李天南 |
一线QQ:2821046851⋅小黑屋⋅免责声明⋅一线生活-深圳论坛 ( 豫ICP备14009102号-1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