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3·15”。 3月15日,深圳举办“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系列活动,市商务局发布“鹏城欢乐游购”等促消费政策,深圳银保监局发布金融消费风险提示,市消委会发布“好人举手 共建品质消费生态圈”专题、生鲜电商行业消费评价指数排行榜、启动扫码消费问题监督。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出“改善消费环境,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近日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强调“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对此,市消委会秘书长靳丽娟在接受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基于这些背景再看“3·15”,无论是立足个体权益保障角度,还是考量经济发展大局,抓住这个时间点推动消费环境改善十分必要。而深圳这一系列重磅措施的推出,目的正是通过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持续改善消费环境,为打通内循环“消堵”。 消费是块“香饽饽” 更是攸关“双循环”的现实议题 消费者是市场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保护消费者权益就是保护消费市场。 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链路中,消费是终点也是新起点,是加快释放内需潜力的主要着力点。当前,新发展格局提出“畅通国内大循环”、“内循环为主”,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不可或缺。 尤其当我们回看2020,国民经济走过极不平凡的一年。尽管面临疫情大考,但消费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 数据显示,20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91981亿元,虽然比上年下降3.9%,但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仍然达到38.6%。 拉动作用如此巨大,也让消费成为国内越来越多城市争相追捧的“香饽饽”。进入“十四五”,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注意到,国内多地都提出要发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希望成为消费资源的集聚地。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济南、青岛、沈阳、大连等20余座城市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并且将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列入今年重点工作。而在竞逐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消费环境安全度、经营者诚信度和消费者满意度,更好满足消费需求,必然是各地需要花心思、下功夫的领域。 新业态拓展消费边界 切莫成为权益保护“真空带” 今年“3·15”,中国消费者协会梳理出了“2020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其中显示,随着网络游戏、在线教育、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消费维权形势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譬如直播带货,“云上”消费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双11”的复杂规则、智能快递柜超时收费、外卖平台“多等5分钟”甩锅消费者等,成为消费维权痛点。 在线教育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在线教师资质造假、机构无证办学、诱导消费、虚假宣传、霸王条款、解除合同退费难等问题。 作为消费投诉长久的热点难点,线上线下预付式消费投诉呈现增加态势,归纳起来有消费者预付充值资金得不到保障、充值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无法使用、消费券过期作废不予退费或延期等。 新发展格局强调“内循环为主”,既然是为“主”,那内循环一定要畅通无阻。随着我国进入全面促进消费、畅通供需循环的关键时期,持续改善消费环境,加速消除消费堵点,已愈发迫切。新业态虽然拓展了消费边界,挖掘了消费潜力,但由此而生的新空间切莫成为权益保护的“真空带”。 记者 / 毛芸 郭瑞 编辑 / 孔明戈 |
一线QQ:2821046851⋅小黑屋⋅免责声明⋅一线生活-深圳论坛 ( 豫ICP备14009102号-1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